忧郁的小胖 发表于 2011-11-30 09:32:13

复合型动漫高端人才培养难题如何破解

<p><span style="font-size: 14px">  我国目前已有超过两百所高校开办了动漫及其相关专业,但却难以培养出适应数字时代要求的复合型高端人才,尤其缺乏动漫原创与营销的国际领军人物。原因何在?应该如何解决?</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4px">  近几年来,在国家相继出台和实施各项动漫产业发展扶持政策的促进下,中国动漫行业呈现出越来越喜人的局面,整体上逐步拉近了与国际动漫先进国家水平的差距。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繁荣景象的背后仍然存在着诸多隐忧。</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4px">  我国目前已有超过两百所高校开办了动漫及其相关专业,为什么仍然难以培养出适应数字时代要求的复合型高端人才?其原因何在?应该如何解决?这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重要命题,也是解决我国动漫产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问题。</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4px">  完整的动漫人才培养体系应包含三个重要环节:一是生源选拔,二是大学教育,三是社会培养。能否培养出高水平的复合型动漫人才,从根本上取决于每个环节状况,以及三个环节之间的对接与互动。</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4px">  </span><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14px">第一环节:生源选拔</span></strong></p>
<p><span style="font-size: 14px">  欧美大学选拔动漫人才有两大标准:一是兴趣,二是创作基础。因此,欧美动漫专业大学生入学前多数都有一定的创作经历,且具备较强的创作功底。笔者在考察国际顶尖动画学院&mdash;&mdash;法国高布兰学院的录取方式时发现,他们招收的对象覆盖全社会,整体素质高,综合能力强,他们的考试方式也相对灵活。相比之下,我国高校对动漫人才的招考体制相对单一:一是只从高中毕业生中选拔人才,范围过于狭窄;二是只将学生的造型能力(素描、色彩、速写)作为评判人才的唯一标准,其他能力不予考察。这就使得我国的动漫生源局限于较小的能力领域之中,考生的知识背景、兴趣爱好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4px">  单一化的选拔机制势必将许多具有创新潜质的考生排除在外。因此,高校的动漫人才选拔,应首先取消省级艺术类联考,同时进一步落实高校招生的自主权:各高校根据各自的专业规划及生源定位选拔所需人才。以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为例,从2007年开始推进招生新思维,到2011年已经成果显著:这批学生的毕业作品广受瞩目&mdash;&mdash;北美及欧洲一流动画专家都惊叹于传媒大学学生的创作能力。究其根本,是我们选拔人才的标准更强调综合素质和创造力。以上事实证明,专业兴趣高、创意能力强的动漫专业学生后劲更足,出成果的可能性更大。</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4px">  </span><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14px">第二环节:大学教育</span></strong></p>
<p><span style="font-size: 14px">  纵观我国本科动漫教育的培养体系,可以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思考我们的不足之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4px">  宏观方面,存在着以下问题:首先,有些院校开办动漫专业的目的极其功利,他们紧盯动漫专业生源多、收费高、利益大,而忽略了高校自身的培养能力,更谈不上人才培养模式设计、质量提升等教育的核心问题。第二,很多高校对自身办学优势并不了解,无法根据自身特点配置资源,导致全国众多高校的动漫专业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第三,一些高校不能充分认识到媒介演进与动漫教育的内在联系。在数字媒体时代,动漫艺术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之间的互动日趋频繁,动漫教育肩负着搭起动漫艺术与新媒体传播桥梁的历史使命,只有将新媒体思维与高校教育充分结合,动漫专业学生才会在数字媒体时代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第四,有些高校对动漫媒介的内涵认识有一定局限性。当今时代,动漫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更是具有多重功能的视觉载体,动漫被广泛运用于军事、医疗、建筑、航天科技等领域,其技术手段、艺术语言、叙事方式也日趋多元化。如果高校教育仅仅固守美术加电影的传统观念,势必与时代发展脱节。第五,多数高校动漫教育缺乏国际视野,无法培养出国际化人才。就动漫教育而言,只有熟悉国际化的教学手段、培养方式,掌握国际动画的叙事方式、视觉语言、受众习惯等等,才能够真正培养出一批国际化的动漫从业人员,使中国动漫&ldquo;走出去&rdquo;成为可能。</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4px">  在微观层面,我国本科动漫教育同样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高校人文课程的设置流于表面化,中国文化、艺术及民族精神无法真正传递给学生,以至于学生在创作中难以表现出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第二,一些高校无法处理好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动漫理论与动漫实践教育,两者相互依托,相互支撑,不能厚此薄彼。第三,特殊动漫人才培养机制缺失。动漫领域领军人物的培养,需要特殊的机制与平台的支撑。除了创新招生选拔机制外,还需大幅增加推荐免试研究生的比例,建立&ldquo;本硕连读&rdquo;、&ldquo;硕博连读&rdquo;、&ldquo;本硕博连读&rdquo;的渠道;动漫研究生招生应打破统一考试、选拔的模式,还应进一步打破国家、院校、专业之间的学分壁垒。</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4px">  此外,我国动漫学界与业界实现有效联动的问题也急需解决。在欧美国家,动漫学界与业界之间的互动已成常态,以加拿大国家数字媒体艺术中心为例,该中心学生的创作项目均与业界合作。通过合作,学界获得了第一手的市场信息,业界也将学界的创新力转化为生产力。反观国内,动漫业界很少主动要求高校提供创意、思维、设计等方面的智力支持,即使聘用一些师生,也只是把他们当作廉价劳动力。同时,国内高校师资队伍中,来自业界的教师仅占极小的比例,很多教师缺乏业界的实践经验,缺乏对业界的真实了解,只能空谈理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4px">  针对以上情况,笔者建议,动漫教育应该建立教育和产业双向合作模式,可尝试设置一至两年&ldquo;工学交替&rdquo;、&ldquo;业界实践&rdquo;的培养环节,或为优秀学生提供国外一流企业和高校的进修机会;鼓励学生作品进入商业院线播映,加强对自主产权的研发成果的孵化和推广应用。同时,政府应主导建立一个扶持机制,鼓励业界的创作者到高校任教,资助学生到业界实践,只有这样,我国的高校与动漫企业才有可能形成良性循环的联动态势。</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4px">  </span><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14px">第三环节:社会培养</span></strong></p>
<p><span style="font-size: 14px">  动漫人才的培养不是走出学校即告完结,学生毕业之后仍需接受高质量的社会培育。社会培养阶段可以细化为两个环节:一是毕业后的岗前培训。虽经过四年的系统学习,高校毕业生对于动漫企业的运作方式、创作要求、职能分工以及需求要点等方面并不十分熟悉,岗前培训制度恰恰能帮助学生了解企业,为高校与业界搭起一座桥梁。</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4px">  二是人才在企业的继续培养。动漫人才的培养不仅有赖于教育机构,更需要从业企业持续提供培养条件和机会。目前来说,建立企业员工培养机制面临很多困难:一方面,业界普遍缺乏进行员工培养的意识;另一方面,我国的动漫企业起步较晚,实力有限、经费紧张。动漫毕业生与动漫企业&mdash;&mdash;供需双方难以形成有效对接。笔者建议,政府应早日建立社会人才培养的机制、规范,出台扶持政策,拿出专项基金,营造业界员工培养的环境氛围。对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及高校,每年拿出一部分资金打造专业团队。</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4px">  培养我国动漫复合型高端人才,必须要实现以上环节的充分对接与互动。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与政府、业界共同努力:政府全盘统筹、调节资源配置,高校作为培养主体创新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业界积极配合,形成可持续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三方合力,形成共赢的良性局面。同时,要强化国内教育资源与国际教育资源的共享,大力推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通过完善机制、优化结构、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真正建立起从学生选拔、大学教育到社会培养&mdash;&mdash;全方位、复合型动漫人才的培养体系,为我国动漫产业的长期发展提供充沛、持续的动力与活力。</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4px">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br />
</span></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复合型动漫高端人才培养难题如何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