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小虎 发表于 2012-3-17 11:45:21

[12.3.17] 就“初音事件”浅谈网络事件营销中 “沉默”的力量


作为一个也算是相关的从业人员,在这次某歌手想借初音出位的事件发生之后总觉得想说点什么,譬如像在自己的日常工作中最苦恼的,可能莫过于由于面对的是相对成熟的市场,所服务的品牌的受众群体在社交网络上并非那么活跃,因此如何将他们识别、定位出来是一个极大的难题,更不要提后进一步互动了。因此,每每看到A.C.G市场的受众群体时总是难免心生羡慕的,受众群体的整体年轻化的优势十分明显,让很多工作变得容易的太多了,但反过来说,由于大家都比较热情,愿意分享,所以也很容易被“利用”,因此虽然此文和A.C.G不是太相关,但我觉得还是有必要谈谈,让大家提高警惕。

图片来源
我想先就“活取熊胆”事件来做个开头,相信通过前段时间铺天盖地的各种媒体报道后,大家多少都对此事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我不知道各位是怎么看这件事的,但我想强调的一点是:各位真的认为XX堂的网络公关很傻吗?
这涉及到的一个问题是,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负面新闻”,坦白地说,所有媒体针对归真堂的报道实际上是“帮助”了这家公司,因为所有文章在讲的都是“XX堂如何活取熊胆”以及相关的道德问题,但假若,我只是假设,和你有关的亲人“不幸”需要使用熊胆,请问你是考虑道德问题优先,还是救人?对熊胆的真正受众群体来说,他们担心的是“企业用的不是熊胆”,而非“服用熊胆很不道德”,所以尽管有铺天盖地的媒体报道,但对真正的用户来说“反而是吃了一颗定心丸”,而该公司在花费非常少的情况下获得了极大地曝光,从网络到电视、报纸,没出什么钱就占据了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了!那么反过来说,要让XX堂真正垮台该怎么做呢?对此不妨可以参看“达芬奇家具”案例,这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在开放邀请媒体参观他们是如何活取熊胆的时候,已经有人多少感觉到了事态的不妙,而后他们还用了更“歹毒”的一招:冒充名人发言。曾经有朋友问我,XX堂为什么这么傻,这种冒充手段,一查便知,很容易就被戳穿了,为什么还要这么做?正如前面所讲,由于这些所谓的“负面新闻”对企业而言并非真正的负面,而这种看起来像负面的新闻往往有着更大的传播力度,许多社会化媒体传播研究的结果都证明了这个观点。冒充名人发言的实质就是泼一盆脏水,名人不出面撇清,完全就有可能发生诸如“有人认为这的确是名人发的”,但名人倘若发微博撇清关系,则只是白白替品牌做了一个广告,对名人来说,两者权衡之下,显然保住自己的名节事大。
http://tv.sohu.com/20120306/n336857597.shtml

再来要说的是,国内某脱口秀节目的片头抄袭美国著名脱口秀节目片头一事,甚至连我自己都参与其中承担了“分享节点”的作用,但我认为,此事件并非X狐事先经过精心策划安排好的,而是在事件发生后组织的紧急会议上做出的后续安排决定,而从最后的结果上来看,美国脱口秀不仅“原谅”了X狐的脱口秀(人家本来就是调侃节目),还送给了该脱口秀一个新的片头,最后X狐决定去美国引进该脱口秀节目,至此,该事件竟以“双赢”的结局收场,对比上面的事件,可谓十分讨巧,很值得学习,但归根结底的一点是,抄袭片头这件事对国内的节目受众来说“并非负面”。
倘若究其实质,则不难发现,由于网络时代的“互动成本”的日益低廉,用户变得越来越不珍惜自己的“行为”,而实际上你的每一次点击、每一条评论、每一次分享都有可能成为企业营销的筹码,淘宝的“刷皇冠”就是一个经典的例子,就连youtube的都有付费购买视频点击这么一说了,对营销活动来说,只要不涉及真正的“负面”,一般企业都不拒绝使用“争议性话题”作为营销的要点,而到了国内,这变本加厉的成为了所谓的病毒式的事件营销案例,比如很多“主动泄漏”的“XX门事件”,为了在短时间内的获取大量曝光让很多人不惜“铤而走险”。
那么面对这些眼花缭乱的营销手段,为什么用户都Hold不住要分享,要点击呢?这里面还有一层因素叫做“负面情绪”营销,负面内容之所以能够传播更广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非理性”的情绪所致,过去的2011年,微博上虽然发生了很多有意义的事情,但其实就有不少后来被证实其实是编造出来的事件。为了吸引眼球而刻意的夸大,或者通过断章取义来激发“愤慨之情”,在这种情况下,人是难免会做出一些冲动型的举动,而这些情绪所催生的互动,已无数次的被“利用”来做营销,很久以前其实就有相关文章内容介绍这些营销手段,讲的大多是一些企业如何利用用户的”愤怒“来赚钱,当时多少觉得有些天方夜谭,但现在的自己是完全相信的。
为了避免自己贡献的内容成为别人利用的工具,珍惜你的点击、你的评论、你的分享就成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泛滥的时代,从社会公益的角度来说,减少内容制造其本身也有一定积极的意义,在看到一些东西之后,不要急着就转发或者评论,不妨先试着通过搜索引擎求证一下;在面对借机炒作或者一些故意的攻击行为时,不要急着反击,先想想他们的行为是否符合逻辑。有一句话叫做“通往朝鲜的路,是由每一个沉默的人铺就的”,对事件背后的推手来说,很多时候没人关注、没人转发、没人分享,甚至是没有攻击言论,对其的打击比问候他父母还管用,所以不要小看“沉默的力量”,有时候“沉默”也是一种武器。








来自:和邪社

伪物 发表于 2012-3-17 13:03:20

额,这是啥米?!!!好恐怖的东西啊!!!

快讯:小虎 发表于 2012-3-17 13:21:39

回 1楼(伪物) 的帖子

不写着初音事件呢吗

亮亮の夏娜 发表于 2012-3-17 13:24:04

回 2楼(快讯:小虎) 的帖子

不知道是什么呢

快讯:小虎 发表于 2012-3-17 13:29:11

回 3楼(亮亮の夏娜) 的帖子

在SB老外眼里的初音事件

亮亮の夏娜 发表于 2012-3-17 13:32:15

回 4楼(快讯:小虎) 的帖子

老外的确是SB

伪物 发表于 2012-3-17 13:33:49

回 4楼(快讯:小虎) 的帖子

初音很好啊!!有什么事件!!!

亮亮の夏娜 发表于 2012-3-17 13:34:26

回 6楼(伪物) 的帖子

那是老外SB乱传的

快讯:小虎 发表于 2012-3-17 13:42:12

回 6楼(伪物) 的帖子

天知道

快讯:小虎 发表于 2012-3-17 13:42:51

回 7楼(亮亮の夏娜) 的帖子

这叫造谣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12.3.17] 就“初音事件”浅谈网络事件营销中 “沉默”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