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查看: 619|回复: 0

[11.10.1] 冈田麿里-手握神笔的脚本魔女

[复制链接]

慕容惜生

发表于 2011-10-1 11:54: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言】如果说虚渊玄是被大家称为“爱的战士”,那么冈田麿里就完全有资格被称为“泪的祭祀”,前不久这位女脚本家被选为「神户动画赏」的个人赏得主,这也是对她多年来对于动漫脚本的编写的一种肯定,尤其是年初两部很「花」的作品更是让大家记住了作为脚本的冈田麿里。

今次带来的依旧是已刊登于《动漫次元Live》的文章,然后十月狂潮在即,还不知道有木有时间来继续写扫番的…嘛…工作生活繁忙,天天在机房里做视频,伤不起的视频小编╮(╯▽╰)╭

图中间的就是本文所关注的冈田麿里 其他两位大家可以无视尤其是右边的那位 这三位也是Fractale的主创
冈田麿里何许人也?若不是编辑要求写篇关于这个人的文章,从不关心STAFF的笔者也许就真的认为动画界只有那几位大神了,以至于忽视了这位准神级别的人物,说她是准神级别是有原因的,这个笔者后文会细细说来。冈田麿里是一位隐藏得较深的女性编剧、系列构成,除了能在STAFF靠前的位置看到她的姓名以外,几乎没有什么媒体对她进行过曝光,她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这样写年代很有气势)参加到了动画脚本的工作中,1998年的《DT战士》第9、15、17、20、22话的脚本就是她最早出现在动画STAFF名单的时候,之后她便成为了动画脚本创作名单的常客,很多大家比较熟悉的人气作品她都有参与脚本工作,如《天使的尾巴》、《哈姆太郎》、《新超激力战斗车》、《龙族传说》、《北方恋曲》、《今日大魔王!》、《蔷薇少女》、《BASILISK甲贺忍法帖》、《Fate/stay night》、《黑执事》、《true tears》、《龙与虎》、《吸血鬼骑士》、《CANAAN》、《黑之契约者~流星之双子~》、《战斗司书》、《半妖少女绮丽谭》、《GOSICK》、《Fractale》、《放浪息子》、《花开伊吕波》、《我们仍未知道那天所看见的花的名字》(下简称“未闻花名”)等。
看了她的这些业绩,你的二次元之魂燃烧起来了吗?当然,或许有人会说脚本只是个打工的,不能以她参与了多少人气作品的制作来给她戴准神级别的帽子,那么就让我们再去了解一下她作为系列构成参与的作品,这才是最具说服力的。系列构成这个称呼说的比较专业,通俗点来说就是“脚本主编”,一部动画一般来说会有很多脚本家一起创作,而系列构成就是负责将风格各异的脚本进行统合、整理、修改的人,动画作品要安排多少话内容、每一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各话内容要怎么进行衔接这些都由系列构成说了算,所以说系列构成对于动画作品的最终形态发挥着十分巨大的作用。如果说监督是用影视手法表现了作品的样貌,那么系列构成就是为监督提供了作品表现的素材与线索,所以STAFF的靠前位置和靠后位置留给这两个人就足见他们的重量级地位了。冈田麿里作为系列构成参与制作的作品有《砂沙美魔法少女俱乐部》、《献上女神的祝福!》、《孩童的时间》、《Sketch book~素描簿~》、《true tears》、《吸血鬼骑士》、《龙与虎》、《黑执事》、《CANAAN》、《战斗司书》、《半妖少女绮丽谭》、《GOSICK》、《Fractale》、《放浪息子》、《花开伊吕波》、“未闻花名”,而且其中的《CANAAN》、《放浪息子》和“未闻花名”三部作品的全脚本也是由她创作的,可以说她对于原作内容的理解就直接反映到了我们所看的动画中,或欢乐喜悦、或感动激昂、或悲情恸人,是她传达了作品的感情内容,是她创造了我们观影的心理感受。

现在看来,相信不少因观看了“未闻花名”而泪流满面的观众终于找到“罪魁祸首”了,而且国内一项针对“未闻花名”最终话落泪情况的网上调查结果中,有近70%的受调查者表示在作品完结的时候因作品剧情感人而落泪,从这点就足见冈田麿里摸观众泪腺G点的功力十分深厚。当然,“未闻花名”所引起的在观众间发生的震荡并不是偶然与特殊的,冈田麿里作为系列构成参与的作品几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震荡,她总是能找到一些对于观众来说相对寻常,但通过动画表现之后就能引起共鸣的东西。有幸的是她08年之后参与制作的作品笔者基本都看过,而且都留有较为深刻的印象,加之08年之后她的事业也算是迎来了巅峰,在此不妨就列举几部较为有代表性的作品聊聊她的编剧风格,今年四月新番中倍受关注与追捧的“两朵花”自然也是要花些篇幅来谈一谈的。


——能戳泪点,能搞动作,擅长纠结人物关系,也精于人物对抗描写,这就是冈田麿里。


笔者与冈田麿里的首次邂逅发生在2006年播映的《Fate/stay night》中,她负责了作品第4、9、12、16、20、24话的脚本,时至今日笔者犹能记起看完最终话时那个惆怅的自己,那种内心被抽空了一般的空寂——随着Saber的莞尔一笑与离去,实际上还是有很多观众落泪了的。时光回到2011年,在“未闻花名”最终话里我们再次看到了这种相似的告别,这种相似性几乎全都反馈在了画面上的安排,只是这次换成了面码的离去和仁太等人的依依不舍。苏轼的一首《江城子》已经说明了没有什么能比过相知相爱的人们生死相离、隔世茫茫的悲情恸哭,这并不是冈田麿里没有变化其创作的手法,只是人类的这种感情自古就未曾改变过罢了,充满浪漫色彩地渲染它,这就足够引起观众的共鸣了。
冈田麿里自08年以来就一直活跃于脚本、系列构成的第一线,《黑执事》、《true tears》、《龙与虎》、《吸血鬼骑士》、《CANAAN》等一批作品的成功,也揭示了她不容小视的编剧能力。让笔者再次认识她的是《龙与虎》,虽然在此之前也尝试过观看《黑执事》、《吸血鬼骑士》,不过少女向对于大叔来说压力还是略显大了一些,所以都没有完整的看完,加之《true tears》不小心漏看了,所以《龙与虎》成为笔者第一部完整接触的由冈田麿里担当系列构成的作品。实际上冈田麿里标志性的青春剧编剧风格在笔者观看《龙与虎》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她十分擅长人物关系矛盾的描写,大多以一个主角或两名主要角色为先导,然后再配合以一个小型的团体铺展剧情:如《龙与虎》中主要讲的是高须龙儿与逢坂大河两人的故事,但剧作中还存在栉枝实乃梨、川岛亚美、北村祐作三名主要人物,他们构成了一个团体,故事主要就是围绕着他们而发生的;《花开伊吕波》则是由松前绪花所引导的与喜翠庄相关人员的故事;“未闻花名”中更加明显了,故事始终没有脱离出“超和平busters”这个团体,而且一直都由宿海仁太进行引导,这也是符合他在剧作中团队Leader的设定的。这样的推理在《放浪息子》中也是成立的,虽然笔者没有看过《true tears》,不过猜测也是如此的风格的。冈田麿里这种风格的特点就是凡属于这个团体的人物,基本都会有相应的剧情进行演绎,让团体中的各人物都得以在剧中发挥作用,剧情往往是发生在这个团队内部的(虽然这一点在很大程度都是以原作剧情安排为准的),如《龙与虎》中几个人物复杂交错的恋爱情感,《花开伊吕波》其中个人物之间的矛盾,以及“未闻花名”中“超和平busters”成员们遭遇挫折的友情,剧情始终没有跳出这个团体,与《海贼王》、《BLEACH》一类的团体在剧作中的演绎方式是不同的,这些团体往往不存在外部的另一个团体的矛盾或对抗。


尽管冈田麿里擅长于人物关系矛盾的剧情创作,但并不意味着她示弱于人物对抗的剧情创作,在《CANAAN》、《黑之契约者~流星之双子~》、《战斗司书》等作品中,我们看到了硬碰硬的对抗,而且这些作品中并不缺乏冈田麿里一贯的对于人物的细腻刻画。《CANAAN》这部作品中,我们看到的主要是不同利益团体之间的对抗,观众在激烈的枪战与精彩的追逐中大呼过瘾,但吸引我们的不仅仅是这些视觉上的冲击,在笔者看来还有丰满的人物形象这一点,原作中的几名主要人物在受到动画篇幅限制的影响下,依旧完整的展现出他们性格特征,人物形象的的有血有肉加剧了人物矛盾的冲突,这也对剧作中不同利益的对抗发生了作用。动画作品因为受到篇幅的限制,所以往往都要优先将人物形象植入到观众的心目中,这样才能省去对于人物形象刻画所需的过程,方便作品迅速展开剧情以引起观众的注意,但这无疑就导致了动画人物形象的单薄,剧作人物往往只突出了他们性格特征的一面,现在的一些作品中并不缺乏那种全剧都是天然呆、傲娇或无口形象的角色,这些人物多半没有太多故事可讲,他们只为动画效果服务,观众看的也仅仅是不同性格属性的人物聚在一起所发生的化学反应,作品的故事性很弱。但在笔者接触过的由冈田麿里担当系列构成的作品中,故事性都是很强的,究其原因就是冈田麿里对于人物性格的精确把握,我们能够很容易的总结出这些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并加以区别,她能在剧情中想方设法的增加一些内容或细节来突出强化人物的性格,并把这种性格的塑造贯穿全剧以尽可能得到良好的人物形象。《CANAAN》中梁琪这个角色的塑造是非常成功的,梁琪是一个性格多变且相当激进的人物,一般来说动画作品对于塑造这样的人物会感到困难,因为这些内容大多是内心变化产生的,而且这样的角色不适用内心独白来揭示心理活动(内心独白意味着人物能够进行自我认识和反省,这就与人物疯狂的、歇斯底里的性格设定发生了冲突),所以动画中惯用的手法就是将人物形象黑化,只展示其癫狂的一面。但梁琪这个角色,冈田麿里则采用了细节点缀的方式来表现她,第一话登场时梁琪对于阿尔珐尔德迷恋的喃喃自语,以及她淡然的赤身裸体接见陌生人的行为,这属于先行将人物形象告知观众,实际上观众从这段内容中也能极大的感受到了来自梁琪的危险信号,一般来说这样的形象已经可以支撑剧情的开展了,但冈田麿里并没有结束对于梁琪形象的塑造,仍然给予她极高的出镜率,通过对其动作神态,以及对话的方式和语言的细腻展示,观众最终得到了一个执行任务时手段残酷且心机较重,甚至为了得到阿尔珐尔德的爱而不惜牺牲一切的梁琪的形象。



——花开了,泪落了,被寄予希望的魔法少女冈田麿里,何时谱下那传世的一曲经典。


笔者想先简单说一说《Fractale》这部作品,尽管山本宽和冈田麿里的组合也算是比较有来头的了,加之宽叔在作品上映前后连续的傲娇为作品赚足了噱头,不过还是难以敌过新房昭之和“爱的战士”虚渊玄的组合,在《魔法少女小圆》强大的攻势下,《Fractale》无疑是败下阵来的,不论是观众对于作品的关注度,还是BD及周边的销量。当然,这并不是说《Fractale》是一部难以吸引人的作品,它拥有一个相对传统的故事情节,尽管诸如此类的冒险题材作品是很多的,不过它却套了一件“分形”的外衣,这是一个很有趣的世界背景构成,可惜的是动画中未能系统的对其进行说明和解释,观众只能通过剧情的表现来整理出这个“分形系统”,所以作品很难在短期内达到对观众的吸引。故事总的套路还是先走小清新,然后就是发便当、玩黑化和残酷青春,不料与《魔法少女小圆》撞车了,芙琉妮是令人扼腕与痛惜的,但必然还是麻美学姐的断头与“圆神”的逆天神力能更多的给予观众震惊。
冈田麿里在《Fractale》中依旧保持了她一贯细腻的人物表现,作品中还是设置了很多很多感人的段落的,如克雷恩与父亲的相见却不相知(从剧情的暗示来看那名送相机的中年男子应该是克雷恩的父亲,几处暗示分别是克雷恩提及家里的投影仪时中年男子有一个震惊的面部表情;另一处则是芙琉妮从中年男子屋内拿回的照片中有一张全家福,且芙琉妮表示自己认识照片中的婴儿;还有一处就是克雷恩与这名男子趣味相同,可以视为是父亲对于孩子的影响所致,于是笔者才有上面的推测。),还有那个手上绑着绷带的奈纱救克雷恩、芙琉妮的段落等等,这些剧情很有冈田麿里的风格。不过真正体现其风格的还是《Fractale》中主要女性角色的安排了,大家可以将由冈田麿里担当系列构成的作品中的主要女性角色拿出来对比,我们惊奇的发现她们都是真性情的好妹子,她们大多敢爱敢恨且有自己的主见,活泼时喧嚣至上,平静时宛如一潭明镜,有冲动的一面也有温柔的一面,总的来说,冈田麿里编剧下的主要女性角色绝对算得上是完美女性了,细心的观众甚至可以发现这些女性角色在冈田麿里的笔下基本都是哭过的,但凡遇到挫折、痛苦、悲伤或是欢乐、幸福都会落点泪,然后擦干眼泪毅然的继续生活或走向终结,《Fractale》中的芙琉妮、奈纱、安莉亦是如此。这样的女性角色总是能铐牢很多观众的心的,特别是男性观众的,可见冈田麿里深得此道,难怪其笔下的女性角色总是有不少的粉丝。
《Fractale》在冬季番中败下阵来,不仅仅是被《魔法少女小圆》夺取了光辉,它的致命伤便是作品节奏的紊乱,这是众多评论所公认的一个事实,或许我们又可以用“仍未达到这个领域”来吐槽宽叔了。造成作品节奏紊乱一般有两个情况,其一就是系列构成安排上的失误,其二就是监督方面对于脚本理解上的失误,但主要责任还是在监督方面,因为系列构成、编剧他们只是负责讲故事,把他们认为精彩的东西凝缩起来,最多系列构成还涉及一个脚本间的串联,实际上他们对于作品节奏只会发生“神展开”或“拖沓”的两种效果。但监督不同,他的画面对观众是具有引导效果的,如果监督对于脚本内容没有一个主次区分,极有可能出现希望面面俱到却又都是点到为止的效果,剧情深入不下去并给观众带来跳跃的感觉。在大家对《Fractale》的评论中,主要反应出来的便是画面的零散,一些该停下来放慢节奏的段落却在加速,比如之前提到的手上有绷带的奈纱解救克雷恩等人的剧情,在短短几个画面的安排中,克雷恩便让这位奈纱的立场发生了转变,从监视自己变成了协助自己逃跑,直到最后这位奈纱的死去,画面也没有给观众太多的空间用以沉淀感情,而是立即转入了大家汇合的喜悦中,这样的情况在全剧中是普遍存在的,我们能感觉到宽叔迫不及待的希望把故事引向矛盾的冲突、引向高潮的跌宕,只是我们对于这种节奏有些“消化不良”了。

话题有些说远了,我们还是回到冈田麿里的身上来,既然今年四月番“两朵花”的余热未尽,那么也就容笔者在这里简单谈谈对于两部作品的看法吧。《花开伊吕波》是笔者最先接触到的,因为有为庆祝P.A.Works十周年而倾力打造的头衔,所以作品也是必然受到大家关注的,开播的第一话确实是令人震撼的,网络上盛传的一篇关于画面的分析帖子已经把第一话的画面讲了个透,着实看到了P.A.Works的诚意,笔者在新番评论中也给予《花开伊吕波》极高的评价,是所有笔者评论作品中分数最高的一部。当然,画面仅是一个方面,笔者比较关心的仍是剧情方面的东西。《花开伊吕波》实际上也是单元式剧情结构的,只是界线划得不很清晰罢了,它的两个故事之间的衔接用视频特效来比喻就是淡入与淡出,即一个故事进入尾声时,下一个故事的人物或相关线索会被提及,以一个缓和的方式在两个故事间形成过度,不过这一点对于以优先输出形象的前三话来说是不成立的,因为前三话的故事是为全局进行基调演示的。冈田麿里采取这样的过渡方式,使得剧作整体性加强,因为这部作品的脚本还有其他人的参与创作,各脚本间的贯穿就是以松前绪花来完成的,我们甚至可以从松前绪花这个角色的演绎上来感受到作品剧情节奏的调整。笔者截稿时作品剧情已经过半,目前看来作品还是以励志的成分较多,人物感情虽有涉及情爱交错的内容,不过都在松前绪花为了喜翠庄而奋斗的内容中做了让步,作品在有意识地将一个逆境中的、遭遇挫折的,但仍乐观积极生活的人物形象传达给观众。倒不说这样一个形象能给观众多少激励的意义,但单纯的看到松前绪花就让人觉得开心,或许也会增加对于现实生活的那么一些信心,那么我们也就乐在其中了。《花开伊吕波》没有彻底的宣泄与肆情,也没有刻意去追求一种宁静与反思,在这小清新中我们获得了需要的放松与启发,就笔者个人而言,《花开伊吕波》确实是一部难得的佳作。
“未闻花名”被称为今年四月番“最令人飙泪”的作品,冈田麿里也是因为这部作品而名声大噪的,从本文之前谈到的许多作品总结看来,“未闻花名”这样的故事结构便是冈田麿里最为擅长的,即一个团体各人物间交错复杂的感情关系,全话脚本都有冈田麿里创作,使得冈田麿里得以将自己风格彻底贯彻。“未闻花名”为何能戳中观众泪点我们说过了,对于作品的感想与启发,网络上说的已经很多了,笔者在这里也不想再重复,索性就谈谈冈田麿里这种故事结构的局限性吧。作品完结时,笔者一边用纸巾抹着眼泪,一边和几位同样看了作品的朋友进行交流,大家的看法都是作品的剧情很“踏实”,全剧几乎都紧紧靠在了满足面码愿望并使其成佛的主线上,故事的展开也是以面码最为亲近之人而进行的,面码是剧作的中心点,剧情首先是由她而起并发展为团体各成员的故事,然后剧情又在最后通过大家心声的吐露而回归到面码身上,这样的故事结构是相对封闭的。一个相对封闭的故事结构可以让剧情落脚在一些很细小的故事内容上,因为它不需要扩展并变得宏大,这就为细腻的刻画人物形象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安城鸣子被很多人认为是作品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这与作品给了她很多的篇幅不无关系,她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几乎都谈到了,于观众而言她是十分真实的存在,是一个不完美但却认真努力过活的角色。虽然这种故事结构为刻画人物带来了方便,但也极大的限制了作品其他方面的东西,最为突出的就是作品对于观众的代入感。

笔者认为大家的观影感受实际上是基本相同的,常会将自己代入到作品中并为自己量身订造一个角色,成为剧作中的一个人物参与到剧情的发展中。在故事结构相对封闭的作品中,观众是很难参与到剧情中的,《花开伊吕波》、“未闻花名”、《放浪息子》、《龙与虎》等此类作品中,观众只能做一个彻彻底底的旁观者,观众很难在作品中找到一个适合的角色由自己来参与剧情发展,这直接导致的就是作品的感染力会随着观众观看作品的次数增多而下降,以“未闻花名”为例,第二次观看作品仍感动的观众人数大大少于第一观看的时候,第三次、第四次甚至更多次都是以此类推。当然,任何作品都存在这样的一个感染力递减的趋势,只是在故事结构相对封闭的作品中,这种趋势更加的明显,所以作品更多的是着眼于短期市场的占领,中长期市场的话会陷入力不从心的状态,作品多半打“情感牌”,在观众对于作品的感动尚未消失前,让他们的消费被感性主宰从而顺利地圈到钱。或许冈田麿里并未想过或者想太多自己擅长的故事结构和风格会成为商业化动漫的宠儿,于是我们又能再一次惊叹时势造英雄了,但毋庸置疑的就是她把原作的感动传达给了我们,她还需要一部影响力更为深远且感染力更为持久的作品,这部作品要由她担当系列构成并负责全脚本创作,要用这部作品证明她是全能的编剧,这部作品能让她从“准神”跃升为“大神”,我们期待着,即使我们仍将再一次抽泣恸哭。




来自:和邪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御宅梦域

关于我们 商务合作 免责声明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反馈

投诉举报 意见反馈 用户协议 论坛规则

须知: 切勿滥用举报,任何与举报相关的信息必须属实!

手机版|Archiver|御宅梦域 |网站地图

GMT+8, 2025-1-24 14:42 , Processed in 0.048671 second(s), 42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