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查看: 1658|回复: 0

中国动画公司为何难以原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12 16:42: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   若要追问目前国产动画片大量模仿日美风格的原因,或者能从玩具制造行业找到部分答案。在创作者看来,玩具主导动画创作,生产链条颠倒,才是最大的问题所在。<br />
  <br />
 <strong> 动画公司:怪味三明治的夹心层</strong><br />
  <br />
  精于算计的中国玩具商往往希望新的产品可以在过去引进国外动画形象的模具上进行简单改造:过去为日美动漫作品加工制作过的动漫玩具的模具,每套价值几十乃至数百万,只要改变其中的一些细节,就能大规模生产出与原型看上去有略微差别的新玩具――若要追问目前国产动画片大量模仿日美风格的原因,或者能从其中找到部分答案。<br />
  <br />
  2011年暑期7月,此前被期待颇高的国产原创动画电影《魁拔》上映,影片的制作周期长达七年,成本高达3500万元。可是,《魁拔》却没有像一些业内人士预期的那样,成为中国原创动画的转折点,也没有获得商业上的成功。<br />
  <br />
  这样的结果甚至让许多人对国产动漫未来的可能性产生了怀疑。<br />
  <br />
  众所周知,动漫的生产大环境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好时期:国家从2006年9月做出少儿电视黄金档禁播境外动画片,同时拓宽播出平台,陆续推出对动画公司原创作品播出的奖励政策。<br />
  <br />
  前所未有的需求量和奖励政策像激素一样迅速滋长出大量新的动漫公司。每年增加超过30万人的动漫专业毕业生,马不停蹄地生产动画片,直至去年,全国产量已达到惊人的22万分钟――位居世界首位!可是另一方面,中国动画作品仍然不停被曝出剽窃、山寨等丑闻,越来越高的产量却没有相应产出高质量的作品,甚至至今,没有一部国产动漫作品得到普遍的好评。<br />
  <br />
  指责,习惯性地落在制作一方动漫公司的身上。<br />
  <br />
  而事实上,动漫公司只是国产动画片制作链中的一环夹心层,在整个生产链中,玩具厂商、政府及电视频道之间扭曲的利益链条已经形成,由此形成了中国动画生产的畸形生态。<br />
  <br />
  在目前的环境下,政策制度和玩具公司的深度介入是它们受制的最大两个因素。代工企业无从选择、原创公司举步维艰,它们被夹进政府政策的歪曲执行和玩具公司的利益追求之间,形成了一个尴尬的、没有太多发挥空间的夹心层。<br />
  <br />
  虽然不像很多动画公司在倒闭和生存的边界挣扎,《魁拔》的制作团队青青树动漫公司还是一度要靠替国内外做前期和代工来维持运营。这也是中国的动漫公司普遍生存境况。包括曾经在近几年获得国产动漫最大商业成功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制作方――广东原创动力亦是如此。<br />
  <br />
  <strong>上层政府:变异的量产追逐</strong><br />
  <br />
  与《魁拔》上映几乎同一时间,网上爆出的一段动画电视系列《高铁侠》的宣传视频,与1998年的日本动画片《铁胆火车侠》到了令人惊诧的相似程度,只不过做工明显更为粗糙。<br />
  <br />
  《高铁侠》的制作方沈阳非凡创意动画公司在广电总局公布的2010年度&ldquo;中国原创动画片制作生产十大机构&rdquo;中排位第四。这个公司年产量过万分钟――相当于每个月难以置信做出的40集每集22分钟的正规动画,该公司表示网上流传的并不是最后成片,而只是一个模仿样片,而愤怒的观众当然对此说法并不接受。<br />
  <br />
  2009年,号称耗资2100万元的主旋律动画片《雷锋的故事》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平均每秒400元的高价制作费用和粗制滥造内容的反差让观众和业内人士大跌眼镜,骂声一片。<br />
  <br />
  单纯追逐量产而生产出粗制滥造的动画片事出有因,或者说这么做变相地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2004年后,中央到地方陆续推出了对动画公司原创作品的奖励政策,而各级政府在执行过程中只求量不求质,让动画公司们陷入了&ldquo;只求最多,不求最好&rdquo;的怪圈――政府补贴的标准是产量,即&ldquo;生产&rdquo;(而不是&ldquo;创作&rdquo;)动画片的分钟数。政府补贴的标准,主要是以动画公司在各级电视台播出的原创动画片的分钟数来计算的。一部原创动画片在央视播出后,平均可获得每分钟2000元补贴,一部动画片补贴额最多可达200万至350万元。而一部每分钟制作成本在千元以下的Flash动画,或低成本三维动画片,仅凭借补贴就能收回成本,并略有盈余(另外,公司还可因此要到补贴以外的其他政策扶持,如土地、房租及税收减免政策等等)。因此,对量产进行补贴这一片面的硬性指标,直接导致了以Flash动画为主的低成本、低质量动画片泛滥成灾,而且对各级电视台播出渠道资源的抢夺更为激烈。<br />
  <br />
  2010年生产的22万分钟动画片中,其中绝大部分被业界认为是&ldquo;粗制滥造,内容贫乏甚至是低俗的动画垃圾&rdquo;。<br />
  <br />
  动画片量产追逐的背后,隐藏着众多相关机构的各自利益诉求,从而形成地产动画、补贴动画、玩具动画等等一系列以动画为名的满足出资方利益而制作的商品,&ldquo;即以动画为名,或为地产项目行圈地之实,或为套取国家政策补贴,或为地方政府粉饰动漫基地的表面政绩,或本末倒置地遵从玩具厂商意志,制作的廉价低级的玩具广告动画,等等,&rdquo;资深动画策划人杨莺歌对《中国新闻周刊》解释说。<br />
  <br />
  &ldquo;现在许多地方政府其实都已熟悉了这种操作模式:以某公司为主体、尽力压低成本制作出动画片并在大电视台播出、拿奖,然后据此虚报动画片集数,即夸大计划制作规模。&rdquo;杨莺歌说。<br />
  <br />
  据她介绍,很多公司通常只做几十集这样的片子就不会再做下去,却会以至少几百集的制作计划向地方政府要奖励,或以做动漫基地、培训基地、动漫游乐园等名义要土地。这种模式会使他们从土地、奖励政策等方面获取到的利益最高,&ldquo;性价比&rdquo;也最高。<br />
  <br />
<strong>  下层玩具公司:从引进到效仿</strong><br />
  <br />
  比简单粗暴地追求分钟数的动漫公司更甚,《高铁侠》的&ldquo;定制&rdquo;方有更多的利益追求。据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高铁侠》的立项与当年的《铁胆火车侠》有着千丝万缕的勾联:其项目发起人当年曾参与引进《铁胆火车侠》,这部动画片在国内播出后,广东的玩具商大量生产火车侠玩具,据说&ldquo;三年时间培养了三个亿万富翁,纯利3.5亿&rdquo;。[!--empirenews.page--]<br />
  <br />
  这位业内人士表示,除了《功夫熊猫》《花木兰》等一些国家行为引进的的海外动画片(主要是电影)外,目前的电视动画片背后,绝大多数都有玩具厂商的影子。<br />
  <br />
  当然这不是中国才有动漫生产的规律。&ldquo;不管是国内片还是海外片,玩具公司基本上都是市场行为主导,&rdquo;王先生在广东汕头市一家从事玩具生产10多年的厂家供职,他对《中国新闻周刊》介绍说,&ldquo;包括当下再选播米老鼠和唐老鸭连续剧,有些也是玩具厂商的推动结果。&rdquo;<br />
  <br />
  玩具商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与动漫作品产生关系,甚至反向主导动画创作,从这个意义上说,《高铁侠》就是&ldquo;玩具动画&rdquo;推动下的一个扭曲的衍生品。<br />
  <br />
  从《铁胆火车侠》演变至《高铁侠》的过程,可以说也是中国玩具动画发展的一个缩影。<br />
  <br />
  &ldquo;玩具动画&rdquo;在国际上并不新鲜。1980年代末,美国的孩之宝玩具公司曾陆续出资制作并推出《变形金刚》《星球大战》《蝙蝠侠》和《蜘蛛侠》等系列动画作品,同时同步推出相关玩具产品,大获成功,掀起全球销售热潮。后来的玩具公司和动画片纷纷效仿,类似的作品包括&ldquo;圣斗士&rdquo;系列、魔神英雄坛等等。<br />
  <br />
  自1990年代初起,玩具厂商也在中国动画界扮演了重要角色:玩具商翻译、引进动国外画片,送往各个电视台推销发行(甚至有的送给电视台免费播出),自己则生产相关玩具、贴纸获取高额利润。<br />
  <br />
  1992年,广东奥飞动漫公司的前身奥迪塑胶玩具厂发现了日本动画《四驱小子》,花重金引进此片,并大规模生产四驱车售卖,为日后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接下来,他们又进口了《宠物小精灵》等动画片,以同样形式运作,大赚一笔。&ldquo;这两次合作,坚定了我们走动漫跟玩具相结合商业模式的决心&rdquo;。该公司现任董秘郑宇东告诉《中国新闻周刊》。<br />
  <br />
  很多国内的玩具厂商也跟随这一潮流引进各种各样的日本动画片,其中自然包括《铁胆火车侠》。他们以这种方式很快提升了自己玩具的品牌附加值,大笔赚钱,业内一些人将他们称为&ldquo;玩具买办&rdquo;。<br />
  <br />
  当时,地方台播出的国外动画片比例甚至占到99%,&ldquo;其中可以说九成以上是这些玩具商引进的动画片。&rdquo;杨莺歌说。<br />
  <br />
  而从2006年9月起,国外动画片禁止在国内电视台黄金时间档播出的&ldquo;禁播令&rdquo;出台后,播出渠道中断,玩具厂商从海外寻找、引进剧作的时代走向终结。<br />
  <br />
  次年,包括奥飞、星杰、灵动、骅威、小白龙等在内的广东玩具厂商开始把目光转向国内,涉足原创动漫领域。有的企业主动收购其他动漫公司的作品播出,有的则是购买由动漫公司自行创作、主动售卖的电视动画片。<br />
  <br />
  更多的玩具厂商主导聘请动漫公司(或与动漫公司合作)进行创作。据王先生估计,目前这样的片子占到全部作品的70%以上。<br />
  <br />
  2009年,奥飞动漫作为首家动漫企业上市,更收购广东嘉佳卡通影视有限公司,以获取动漫频道资源,打造&ldquo;全产业链&rdquo;。由该公司出产的&ldquo;火力少年王&rdquo;动画片系列及其真人电视剧带火了玩具&ldquo;悠悠球&rdquo;,圈内评估其销售额不低于八九亿人民币,在目前中国衍生产品销量中无可匹敌,堪称&ldquo;无敌金球&rdquo;。<br />
  <br />
  在商品卖出好价钱后,奥飞的投资力度愈加愈大,据郑宇东对《中国新闻周刊》介绍,该公司目前每年保证五六千分钟的五六部新片出炉,仅今年上半年,就先后推出了《铠甲勇士刑天》《机甲兽神》等多部动画片。<br />
  <br />
  而精于算计的玩具商往往希望新的产品可以在过去引进国外动画形象的模具上进行简单改造:过去为日美动漫作品加工制作过的动漫玩具的模具,每套价值几十乃至数百万,现在只要改变其中的一些细节,就能大规模生产出与原型看上去有略微差别的新玩具――若要追问目前国产动画片大量模仿日美风格的原因,或者能从其中找到部分答案。<br />
  <br />
<strong>  夹心层动画公司:无法&ldquo;原创&rdquo;的困境</strong><br />
  <br />
  以《变形金刚》的成功运作来看,玩具业与动画创作者的联手、接触和合作本是一件好事,但中国的情况并非如此。2009年起,众多主题雷同、衍生产品大同小异的玩具动画项目争相推出,一方面项目的扎堆上马让消费者产生审美疲劳,另一方面以前&ldquo;买办&rdquo;的获益经验让玩具商极少拥有做原创作品的热情和动力,为了尽量压低制作成本,导致动画片本身的质量存有严重缺陷,很多廉价低级的玩具广告动画被形容为&ldquo;大广告片&rdquo;。<br />
  <br />
  《动漫周刊》主编钟路明曾这样形容动漫圈与玩具礼品圈之间的关系,&ldquo;看似切肉不离皮的亲密兄弟,但实际上却泾渭分明如楚河汉界&rdquo;。<br />
  <br />
  很多玩具公司认为优秀的动漫制作上和动漫人才太少,跟不上玩具厂对市场的需求。而在创作者看来,玩具主导动画创作,生产链条颠倒,才是最大的问题所在。<br />
  <br />
  据王先生介绍,玩具生产商通常会先让动漫制作商先做出原创剧作,或者基于玩具厂提供的原形和理念去创作,再按照公司感兴趣的剧情角色生产大量玩具实品囤积起来;动画公司迫于生存压力,也只能被迫按照玩具商的意图生产,很难有自己的想法。<br />
  <br />
  此外,动画片数量爆炸性增长后极为稀缺的电视播出渠道也是让原创动画公司头疼的一大问题。青青树曾经想把《魁拔》做成动画长片,但最终未能实行。《魁拔》总编剧田博对《中国新闻周刊》解释,原因是&ldquo;目前电视台的收购价太低。如果走TV版,只能降低质量,不然没有哪个公司能承受的了,那样又回走回低技术的死循环&rdquo;。<br />
  <br />
  据一位业内人士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动画片销往电视台根本收不回播出成本,地方性小频道用来购买动画片的资金也非常有限;而很多玩具商会为了播出自己的动画片,甚至会倒付给电视台一笔播出费用。<br />
  <br />
  由于玩具动画之间对频道的争抢,从2008年到2010年,每一年动画片的播出费用都成倍地往上涨。如此,对于愿意把资料成本更多投入于制作环节的原创动画公司,自然难以和&ldquo;玩具动画&rdquo;&ldquo;地产动画&rdquo;&ldquo;乐园动画&rdquo;在播出平台的争夺战中比拼。就连创作《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广州原创动力公司也是在动画片播出好几年后才通过形象授权、逐渐回收成本。[!--empirenews.page--]<br />
  <br />
  &ldquo;在这种表面繁荣,实则恶劣的生存状态下,真正制作精良的原创动画片难以杀出重围,与观众见面。&rdquo;杨莺歌说。<br />
  <br />
  恐怕世界上只有中国的动画会被专门强调冠以&ldquo;原创&rdquo;的字样。曾有很长一段时间,原创动画在中国几乎集体缺失,中国动画公司基本以加工公司一种形态呈现。<br />
  <br />
  1984年左右,太平洋动画、翡翠动画等一批最早的外资动画加工企业进驻中国珠三角,为日本、美国、香港等地的动画片做代工。1990年代以后,加工公司的规模日益增大,并曾经尝试原创,如《红孩儿大闹火焰山》与《梁山伯与祝英台》,但由于加工企业普遍缺乏底蕴和经验,几部作品在市场上都非常不成功。<br />
  <br />
  此外,近些年来,中央电视台几乎每年都会投入三千万左右的资金制作一部原创的电视动画大片,即便其作品的市场性和其他动画作品一样遭到质疑,但央视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直是中国原创动画的一大投资者和播出者,每年都会投入资金委托国内一些动画公司,创作一批各种类型的电视动画片,以满足其播出窗口的需求。<br />
  <br />
  如今,全国注册的1万多家动画公司中的大部分不断在倒闭,&ldquo;没有倒闭的原创动画公司只能说是特例&rdquo;,《喜羊羊》总编剧黄伟健对《中国新闻周刊》说。<br />
</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御宅梦域

关于我们 商务合作 免责声明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反馈

投诉举报 意见反馈 用户协议 论坛规则

须知: 切勿滥用举报,任何与举报相关的信息必须属实!

手机版|Archiver|御宅梦域 |网站地图

GMT+8, 2025-1-23 21:20 , Processed in 0.047340 second(s), 42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