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
在少年之间萌芽的爱情,不仅有着青春期独有的敏感、纠结,而且由于是同性爱,更增添了一份无望的挣扎与迷茫。少年们一边被从未体验过的强烈热情所击倒,一边则在黑暗中摸索着认识自我、认识欲望。 |
他们全部都是少年维特,他们刚刚开始认识自身,所以对于震撼自己的爱情无比投入,但是他们又缺少保护自己的力量,所以会毫不犹豫地伤害自己。以自残来表达自我、进而以死亡来实现自己的愿望;而与这份弱小不相符的、是面对死亡和爱情时的决然勇气。 |
|
|
而这种风格如今已难以找寻。因为少年维特已经顺利度过了死亡的沼泽,成长为了无拘无束的自由青年。 |
|
|
自 1995 年「Boy love」这个词开始流行,到 21 世纪,死亡的幕布已然收起。现在的 BL 漫画,洋溢着甜美的气息。这种甜美,是纯粹的恋爱的甜美。我一直都很同意这样一个观点——某一时期的作品会带着相同的气息,而这就是作家们或有意或无意共同撑起的结界。如果说七八十年代的耽美漫画是浮在海洋中灰色的结界,那么现在的 BL 漫画,就是飘荡在天空中粉红色的结界。 |
|
|
这种改变,顺利地让大众接受了,或者说,为了让大众接受,才有了这种改变。也许是世纪末的全民毁灭危机顺利度过,使得大众对新世纪产生了阳光般的向往,也有可能是萌文化的大肆发展,影响了 BL 漫画的风格,或者更明确地说,就是少年维特已经不流行了。 |
|
|
是的,21 世纪的 BL 漫画,其风格一言以概之就是「流行」;宛若周日早上行走在涩谷的时尚青年。要让读者第一眼就喜欢上,所以在画风上,以可爱和帅气为主流;为了阅读流畅,即使牺牲气氛的营造,也要让分镜更加干脆利落,加上电脑绘图的普及,整体画面更为整洁;因为读者经常会在电车上看漫画,所以对话要更加浅显,而人物的独白可能会造成理解上的困扰,所以不能太多;为了让劳累一天的读者能够得到愉快的体验,所以在漫画主题方面也不能选择深沉的题材,能够在几话内完结的短篇也受到了很大的欢迎。漫画家不断涌现,BL 漫画市场也不断扩大,这个粉红色的结界被构筑起来了。以恋爱为主线,风格轻快的 BL 漫画成为了主流。当然在这种潮流之外,也有很多漫画家进行了不同的尝试,有些在画风上进行突破,吸收欧洲漫画优点,让人耳目一新;有些会进行大胆的分镜切割,甚至挑战读者惯有的阅读方式,但是主流的实力依然非常强大,整体的市场占有率也很高。 |
|
|
早期的 BL 漫画,因为刚刚脱胎于少女漫画,所以在尝试不同方向这一点上,自由度更高,但是进入新世纪,BL 漫画单独成长并成熟起来,对市场的反映度和依赖性反而更强,漫画的制式也更容易被固守。就现在而言,似乎还没有出现能够打破这一结界的强大力量。 |
|
|
|
|
就上文所提及的 BL 漫画的制式,其中之一便是漫画的内容。——我称之为「BL 漫画的消费主义」。 |
|
|
我在向别人推荐作品的时候,最讨厌的就是被人问「攻受是什么?」。而更让我讨厌的,是自己在拿到一部作品时,会不自觉地盯着封面猜测攻受搭配。 |
|
|
BL 有着一定的标签和类别划分,忠犬、傲娇、腹黑、眼镜、猫耳、年下……(其实我的个人口味概而言之就是忠犬年下攻和傲娇受)这种划分有助于读者迅速地甄别自己喜欢的作品,也能够避免出现厌恶的阅读体验,享受自己喜欢的类型,阅读自己喜欢的恋爱故事——这就是消费主义的便利之处。但是,这也是为什么你看过这么多的作品,但在脑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却寥寥无几的原因。 |
|
|
BL 漫画作品被消费主义所左右,而更甚的是,BL 漫画作品中的剧情,也充斥着消费主义,我在这里称之为——消费恋爱。 |
|
来回想一下最近看过的三部 BL 漫画吧,它们的主要情节是什么?我的话是以下情节:两个大学生的恋爱、上班族和上司的恋爱、兄弟之间的恋爱。没错,全部都是纯粹的恋爱作品。而 21 世纪 BL 漫画的一大特征就是「恋爱满点」。总而言之就是要谈恋爱。——也就是说,BL 漫画中,恋爱成了消费品。 |
|
|
也许马上会有人问,如果 BL 漫画不描写恋爱,那还描写什么呢?是的,恋爱是 BL 漫画的主题,如果没有恋爱,就等于否定了这种漫画的存在本身。但是,描写恋爱和把恋爱当做消费品,两者是不同的概念。所谓消费品,就意味着,它是通过规模化、制式化生产出来的东西,它面对不同的人,却标注着相同的价格。而这也恰恰抹杀了创作的本质。 |
|
|
角色们的相遇、相爱、相处,漫画中描写着这段过程。恋爱的本身有曲折、有误会、有甜蜜、有努力,就其剧情而言,是在前进的。但是大多数漫画中的角色,却没有成长,既不通过恋爱来表现人物的成长和内心,也不通过恋爱来展现人生观与生活方式,而只是单纯的展现恋爱,这样的 BL 漫画,无法达到和经典作品同样的深度,也无法拓展主题进行挖掘。故事结束了,就仿佛角色们也跟着死亡了。 |
|
|
而反过来,我们也就能知道,为什么漫画能够被如此简单的进行归类划分,那是因为角色没有变化。正因为角色没有变化,所以同一类型的 CP 所谈的恋爱,也是类似的。模式化剧情的漫画,各位看的还少吗? |
|
|
|
|
恋爱消费的另一个附加产物就是 H。H 的分量大大增加,对性行为的描写更加直接。我本身并不反对 H 在漫画中体现,H本身是爱情的表现方法,其画面本身也是吸引读者的重要元素。但是我觉得最近的漫画,弄错了一件事情,H = 爱情,这个公式是错误的。 |
|
|
话说出来很简单,大家都明白,既然如此,为什么到了漫画中,就不一样了?漫画家们用大篇幅的 H 来说明角色之间是相互喜欢的,然后以「如果不是爱,怎么会跟你 H 呢?」这样一句话来完结故事,这只是在自说自话而已。承认吧,H 只是你没有能力描写真正恋爱的挡箭牌,是因为没有动脑子去思考为什么这两个人会爱上彼此,所以才会用 H 来解决一切难题,所以 H 情节才会变成漫画的主体剧情。虽然我也有直奔着 H 去看漫画的恶趣味,一边看一边会觉得人物的红晕很萌,或者液体好刺激。但是仅仅是这样的话,那么不管看多少漫画,阅读体验都会是类似的。 |
|
|
为什么同样是在描写恋爱,同样是在画 H,有些作品就能够焕发出不一样的味道呢?这个问题和「为什么同样是战斗,有些漫画就是这么热血呢?」差不多。当然原因有很多,就我有限的研究力,我觉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漫画的「现实性」。 |
|
|
|
|
进入新世纪,BL 漫画普遍呈现出与上世纪不同的味道,从画风到情节,上世纪那种决绝、悲伤的气息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明快轻松的故事和单纯甜美的恋爱故事。原先灰暗、隐晦的氛围逐渐消退,对「社会」的敌意逐渐减少。这种变化,也许因为耽美漫画逐渐被大众接受,更多地被视为一种漫画主题,从而其现实的悲剧性被弱化。 |
|
|
但另一方面,耽美漫画市场成熟,漫画作为娱乐消耗品,更多地开始依靠美型的人物、可爱的画风、刺激性的肉欲画面等元素。因为缺少激烈的矛盾冲突和心理撞击,所以像早期作品中所独有的悲剧情节和自灭美学,也不太能够得到重现。我本身对于悲剧有抗拒感,也并非主张重现上世纪的风格,而事实上,这也无法实现。 |
|
|
|
|
只是,可能读者们会或多或少的感觉到,新世纪的 BL 漫画有着忽视现实的倾向。不仅是忽视现实背景,也是忽视人物在现实中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将现实背景置于一旁,专注于幻想中的恋爱,人物的刻画也趋于平板和模式化,另一方面对 H 的描写篇幅则大大增加。而正因为这样,人物的行为缺少合理性,剧情的展开又让人无法投入其中,最终造成大量苍白的漫画故事产生。为了填补「现实性」这个大洞,在人物造型上绞尽脑汁、把 H 的页数增加等等,反而会陷入恶性循环。 |
|
|
虽然有种观点认为,BL 漫画其实是少女漫画的变形,是女性对自己喜欢的角色的妄想产物,其最终目的,是要让女性获得愉悦感和性意味上的满足感,也就是说,现实是不必要的,而当下 BL 漫画的流行风向恰恰证明了这一点。——不仅是读者,很多漫画家也许也有这样的想法。但这种想法只是把 BL 漫画作为消费品看待,而不是作为真正的创作看待,如果秉持着这样的观点去看待 BL 漫画,就是否定了BL漫画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否定了这类漫画的独特价值。 |
|
|
|
|
上文对「现实性」进行了阐述,而如何对这点进行处理呢?除了用 H 和画风来进行弥补,其实还有很多路可以走。我要说的是其中的两个方法,这两个方法都抛开了上世纪漫画沉重的敌意,而以更为崭新的角度来进行描绘,它们是从日常背景——从普通人的恋爱中所萌发出来的——新的领域。 |
|
|
|
|
日本人对「有趣」这个词的定义非常广泛,不仅仅是幽默、有趣味、可笑的意思,而是更大范围的应用,例如紧张刺激的小说,可以被说有趣,视角独特甚至变态的故事,也可以是有趣。在漫画世界也是一样,尤其是在当下,不同类型漫画互相交融互相影响,漫画家的目标简单来说就是:「不管怎样都要有趣」。 |
|
|
对「有趣」的追求,可不只是卖萌就能够解决的。要揣摩读者的心理,要揣摩批判自己的故事设定,要设计角色之间的互动和反映——如何让角色做出有趣的事情,而又如何让读者觉得有趣,将虚构的故事和真实的读者连接起来,不正说明漫画家们在考虑着现实性吗?不、不仅仅是考虑,而是在挖地三尺,从生活中挖掘有趣的部分,并通过虚构放大给读者看。 |
|
|
|
|
例如山田ユギ老师就擅长画这类有趣的漫画。山田老师 1997 年出道,从新世纪开始活跃。她的画风算不上美型,画面崩掉的情况也很多,分镜切割方式也并没有非常出众,但是只要翻开她的漫画,就会让人不由地笑出来,称赞一句「很有趣」。虽然她的故事类型经常是学长学弟、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弟等等,但是其优点则在于讲故事的方法,尤其是人物的对话。对话符合人物性格与身份,但是却能够自然地引发冲突点,她不追求在漫画中情深意长,但是往往角色的一句话,就能够直击读者的心脏。 |
|
|
山田老师擅长通过人物对话来推进剧情,这种做法让情节生气勃勃,整个故事就会变得热闹起来,她也不会刻意地想要表现「恋爱」,而更多地是追求情节的流畅性,塑造鲜活的人物。这就是为什么她的漫画,往往能够给人非常棒的阅读体验,不会有任何预设的心理障碍,而她的标志性「鸭子嘴」也受到了读者的喜欢,一看到角色的鸭子嘴,就忍不住想要笑起来。 |
|
|
另外一位将「有趣」发挥出来的,则是吉永史老师。看过老师作品的读者都应该了解,老师擅长氛围的营造,分镜切割非常大胆,常常有无声电影似的表现,而人物的描绘也带着上世纪的纤细感——这么说起来,似乎并不适合「有趣」这个词啊,但是正如前文所说,有趣的含义非常广泛。 |
|
|
我觉得,吉永史作品的「有趣」体现在她个人独特的视角。也就是,如何把大家觉得没什么意思的东西描绘的有趣,她是个寻宝的能手。 |
|
|
比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点:表情的刻画。在这一点上老师可以说是炉火纯青,角色的哭泣或者微笑,通常可能会用两到三格分镜描绘,或者用整页来突出刻画,但是老师却会用两到三页甚至更多来进行细致描绘,仿佛定格动画一般,没有台词,或者来回切换不同角色极具差异性的表情,或者逐格刻画单一角色微妙的变化,从而提升整个场景的氛围,这种犹如魔法般将读者全身心笼罩其中的手法,不得不说,非常有趣。 |
|
|
另外,老师本人在题材方面的独特视角也非常有趣。例如『大奥』的故事设定,让人光是看上一眼,就会觉得这可能会是个有趣的故事,还有 | 『昨日的美食』,从一开始仿佛就在叉着腰声明「这是美食漫画,不是 BL 漫画」,而让食物占据主角的位置,这种特别的设定,也会让人有所期待。 |
|
|
|
|
|
|
从日本文学中就可以看到,日本人擅长对「日常」的观察和描写。看似平淡的每一天、看似普通的物体、看似平凡的人,只要深入下去,就能发现无数的不同和异常。而这一点,也在悄悄成为新世纪 BL 漫画的其中一股潮流。 |
|
|
漫画家将角色和现实连接在一起,基本不对角色进行类型的预设,在日常的相处中,认识彼此、也认识自身,角色的反应和对话符合现实,并不会出现过于梦幻和戏剧的发展。在恋爱的发展过程中,角色也不断地变化和成长。漫画家并不是在塑造一个让人喜爱的角色,而是在剧情推进中,让这个角色慢慢地被人所喜爱。描写这一过程,需要细腻的笔触、对人物心态的准确把握,并正面地观察现实生活。而这一点,恰恰是日本文化特有的长处。 |
|
|
日本文化能够敏感地体察人的心绪,对于日常观察入微,同时喜欢那些暧昧的、无法说明的部分,通过时间慢慢研磨细腻的感情,甚至将感情提升,下功夫慢慢地融进自己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中。将日本文化的这种特性用漫画的形式体现出来,深入挖掘人物的心态,让故事更富有层次感和说服力,引发读者的同理心。 |
|
|
|
而与其他漫画不同的是,漫画家们能够真正认识到在谈恋爱的是两个男性,对同性爱的困惑、抵触以及屈服,男人之间的相处方式、恋爱道路的选择……这些都是漫画家在认真考虑过现实性之后才能描绘出来的。 |
|
|
在这个方面,水城雪可奈的『穷途之鼠的奶酪之梦』和『俎上之鲤的二次跳跃』可以说是佼佼之作。漫画以直男和同志的恋爱为主线,虽然这种设定非常普通,但是故事的描绘却优秀非凡。在故事中,非常成功地构筑了现实背景,表现了人物本身的魅力,以及辗转隐忍但又热烈的恋爱本质。 |
|
|
|
[table=100%,#ffffff] |
而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对人物心理的把握。从现实角度来考虑,直男和同志的恋爱可以说前途堪忧,从选材角度而言,绝对不是一个轻松、好处理的题材,一般的做法就是淡化直男和同志之间的心理障碍,以互相爱上作为故事的结尾。而老师的手法却不一样,她深入地描绘了直男在面对恋爱时的退缩和不由自主,同志角色的咄咄逼人和强烈的不信任感,即使两个人察觉到彼此的心意,还是会争吵或者逃避。即使想要在一起,却还是会各自掉头退开。这种带着悲观色彩的故事,如果漫画家没有勇气直面现实,是没有办法让读者信服的,但另一方面,正是因为入木三分的刻画,才能把这个故事描绘地如此深刻,引发读者真实而长久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