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画化并不一定令人欢喜!?——作家与跨媒体制作之间微妙的关系
跨媒体制作是指一个作品同时以小说、漫画、动画以及广播剧等形式中的几种进行发售,这样可以促进受关注度提高,由于这些相关产业之间的融合性比较好,所以经常会有将小说改编为电视剧和电影、以及对漫画和轻小说进行动画化。
对于原作小说或漫画的作者来说,跨媒体制作经常可以起到广告宣传的效果、提高知名度并且还能增加原作的销售量。但是另一方面,轻小说作家松智洋认为作家并不是都乐于让自己的作品动画化,松智洋以2010年4月动画化的《迷途猫》为例评论了跨媒体制作的功与过。
本篇文章是日本contents文化史学会的2010年大会中的扩大了的contents研讨会中【跨媒体制作的历史与展望】的一部分总结。
——轻小说容易动画化的理由。
松:我所写的《迷途猫》进行动画化后于2010年4—6月播出了,小说九卷,漫画两卷,fanbook一卷总共销售了200万卷以上,但说实话应该还有很多的人不知道这部作品。我也很高兴作品能够动画化,因为同样销售规模其他作品也都是通过这种方式为更多的人所知。
并行的小说《听爸爸的话!》现在已经出到第四卷,销售量达到30多万本,以现在的轻小说市场状况来看,作为未跨媒体制作的小说来讲这个销售量已经很高了,但是可能并不为人所知。
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期间的动画,例如《美少女战士》、《EVA》等打破了男女受众界线的大人气作品广为众人作知。像《宇宙战舰大和号》或《机动战士高达》之类的,当时的御宅族百分之百都知道,像这样常识一般存在的作品在九十年代还是有的。
然而,进入新世纪之后,这种“家喻户晓”的作品急速减少。原因很简单,90年代时半年能有30部动画出品就已经很多了,自从跨媒体制作发展起来之后,大量的动画被制作出来,并在播送版权费便宜的深夜档开始放映。动画本身也作为DVD进行销售(而不是作为玩具的促销手段)。结果,就像是薄利多销一样,动画制作的数量暴涨。
这之后出现的问题就是原作数量不足,导致只要稍有人气的作品都会被动画化,并且这样的动画长度也很短,周日晨档就是一个典型,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作品大多播出时间为四季(1年),两季(半年)就完结的作品在当时会认为太短了。但是,从90年代后半开始,作品长度大都是1—2季(13集或26集),进入21世纪后大部分作品都是1季(11—13集)就会结束。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节目为了维持一年的档期,就需要有4部原作。结果就造成只要有点人气的作品都会被动画化的现状。也就是说,如果业界不能提供足够数量的作品,将没有办法维持现在的跨媒体制作。在当前跨媒体制作的情形下,很少有动画会用太长的时间与精力来制作,全心全力制作出来的作品越来越少。
以轻小说作家的角度来说,轻小说动画化所需要的单行本数量比漫画要少。例如,周刊连载漫画要出四卷单行本的话最少也要一年时间,而四卷漫画单行本所能塑造的内容,轻小说的话一卷就可以塑造出来。
而且畅销作家大部分都比较多产,如果说平均一年写四部作品,就可以有相当于10卷漫画的内容量。因此,轻小说更适合作为跨媒体制作的原材料。
除轻小说之外,四格漫画也属于内容量丰富的作品类型,近年来四格漫画的动画化数量不断攀升,例如《轻音少女》、《幸运星》等,都受到了非常广泛的欢迎。比起轻小说来说四格漫画的动画化受欢迎的情况更多一些。这可能与表达形式的相容性有关系吧。
——会被认为成【动画是好是坏=原作是好是坏】
松:对于轻小说作家来说,对于21世纪以来作品动画化机会的增多是很值得庆幸的。而一边想着【作品如果有人气的话,就可以动画化了吧】一边进行写作也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现象。
但是,达到动画化水平作品的作者会想“如果动画不好的话,说明我的作品不好,怎么办呢,我的作品能成为一部好动画吗?”在这种恐惧感之下,作者们必然会将焦点转向跨媒体制作。
而在以轻小说作家为目标和作家新人中,越来越多的人会考虑“写什么样的作品才能动画化呢?”这种问题。这种现象是好是坏过一会儿在下文会谈及。
当前作家对于动画化的态度与感受,我就以我的作品《迷途猫》动画化为例谈一谈自己的亲身感受。
首先是“希望动画化”的企划书,一般是由制作公司提交给出版社,像是自己拥有动画制作组的角川书店的流程可能不太一样,出版《迷途猫》的集英社是先接受制作公司提交的提案,然后进行探讨决定。一般是这样一个顺序。
拿到企划书后,编辑部会对认可的原作者进行回复,这里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忠实于原作进行的企划书,另一类是对原作进行适于动画形式的改编与调整的企划书,这个问题对于原作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虽然现在忠实于原作的方式是主流,不久以前在《周刊少年JUMP》原作进行动画化时,不完全按照原作也是很正常的。我以前长期从事游戏和动画的脚本写作,后来才成为轻小说家。从脚本写作来说,我进入业界是学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动画应该按照动画的写作方式”。
另一方面,从轻小说作家的角度来说,看到企划书时最关心的并不是能得到多少薪金,大多数人关注的是自己的作品会怎样变成动画、作品是否受到尊重、是否能做成有趣的动画等等。因此,原作者特别在意制作公司和监督、工作人员和声优、播放时间档等,以及实际拍出来的会是什么样子之类的问题。
所以,如果企划书上写着【制作公司:京都动画】的话,我觉得大部分的原作者都会回答OK吧(笑)。 但是实际上这样的好事并不容易碰上,企划书上写着的制作公司和监督到底会做出什么样的作品,就算上网查询了以前的作品也不得而知,所以只能去相信拥有详细资料的编辑部的决定。
(京都动画:著名动画制作公司,制作过《凉宫春日的忧郁》《幸运星》《轻音少女》等很多大人气动画。)
当前的现状就是如此,现在因为基本都是忠于原作的动画制作,所以动画是否受欢迎也会和原作者联系在一起。制作人大概不会说【因为你的原作不好所以不受欢迎】,但是观众们却很容易认为【他们都把动画做出来了,是原作不好才不受欢迎的吧】
在当今网络时代,个人的意见可以在网络上自由发表,观众等同于评论家,他们的意见会通过网络传达给原作者,大众的评论中“那个作品很出色(或很差劲)”的部分,给原作者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小说的内容写的好不好应该由自己负责,但动画做得好不好并不应该由自己负责。虽然没有责任,人们却经常认为【动画好或不好=原作好或不好】,因此,现今动画的完成度对于作家来说也成为了事关生死的大事。
——动画化之后容易引起创作活动的停滞。
松:刚才虽然说了那些,动画化之后带来的好处也是很多的。首先,作品知名度会上升,动画所起的宣传效果会使作品销售量增加,因而收入就会增加,动画DVD和相关产品的出售又会得到二次收入。
这些都是很容易想到的好处,而最大的好处其实是给作者本人带来了声望和认可度。有些人可能抱着“动画化的作家作品肯定不错吧”的心态来购买作品,许多出版社都会主动来邀请,新作品就算第一卷卖的不好还是可以继续出第二卷,可以说对于作家最重要的就是【得到可以一直写作下去的机会】。而相对的,得不到这种待遇的作家则很艰苦。
还有,在参加出版社主办的晚会时,作品动画化的十多个作家一般都会聚在一起聊天,没有动画化的作家只好在一边观望,大家心里都想努力的进入到那个圈子里(笑)。
由于我有10年负责游戏脚本制作的经验,写的小说是比较容易与动画衔接的,为了达成动画化,写《迷途猫》时隔月就会完成一本,一年下来写了六卷。写的卷数多是有好处的,毕竟这个时代(轻小说的)作品太多了,不快点出下一卷的话就有可能被遗忘掉。
而且,从制作动画的经验中,也了解到跨媒体制作很重视原作的定期出版。好不容易动画化了,却突然不往下写了,最后是没法交代的。
那么,动画化的不利之处是什么呢?这个其实大部分的作家都清楚,而且就算这样也还是想要动画化。第一个缺点就是刚才所说的【动画是好是坏=原作是好是坏】,这与评价是好是坏没有关系。如果动画比原作好很多,原作者会伤心;如果动画比原作差很多,会降低原作本身的评价,原作者也会伤心。当然,如果动画与原作是同一水平是再好不过了,但由于制作人不同,想达到同一想法是很难的。
所以在动画化的时候,作者不到一定地步不会点头的。而如果是漫画家的话,现在拒绝动画化的作者在增加。很有人气的漫画却不动画化的,是因为漫画家不同意吧。前面也说了,漫画的创作速度比较慢,就算是人气很高的漫画,如果动画化做的失败的话,影响到漫画销售量的风险很高。或者说如果不能按自己的想法制作出动画的话,就不会点头认同的。
而轻小说的情况不太一样,当动画化失败时,作者还可以去写新的小说,所以轻小说作家对于动画化的热情比较高。
还有一个与此相关的问题,那就是【动画完结=原作完结】这种情况也经常出现,很多作品在动画化结束之后也就面临作品本身的完结,而且作家在写下一个作品的时候还面临更大的压力,抱着“让自己的新作也能动画化”的心态,创作变得难度更高。而且,随着动画化后的销售量增加,以及从动画中得到的收入,作家自己的存款显著增加,就给自己创造了经济上比较宽松的环境,这个时候很多人都会给自己一段思考的时间。因此,动画化之后容易引起一定程度上的创作活动停滞。
总的来说,动画化最大的不利点就是导致作家的新作发表变得艰难,漫画化和大规模的宣传之后也容易造成这种结果,作家会产生一种【下一个作品必须也能受欢迎,必须也能畅销才行】的心理压力。一般来说,很多作家在作品动画化到下一部新作的产生都会间隔很长的时间。所以如果有人不因为作品动画化而高兴也是可以理解的。
——作家对于跨媒体制作的期望
松:在现今这样的状况之下,在这里提一些作家们对于跨媒体制作的期望。
第一点期望很简单,就是希望能做出优秀的动画,以原作为基础,扬长避短,完成理想的跨媒体制作。为此作家当然也要写出足够优秀的作品才行,不过当今时代一季长度的作品转瞬即逝,一年之后就会被人们所遗忘,这是作家们最不希望看到的。
为此需要考虑两点,首先,是跨媒体制作的选择标准不应仅仅是哪部作品畅销,而应该挑选适于动画化的那些作品。如果只是考虑“买了原作的人会有几成买DVD呢”,这种纯商人的想法未免有些恐怖。第二,不是去考虑通过动画的宣传效果会有多少新读者来买书,而要考虑原有的核心读者们,动画化之后的作品不应该让他们失望。如果动画只是原作的缩水版,这对双方都不是好事。
《迷途猫》的动画化完全没有使用原作剧情,而是由我作为编剧统筹,变成了【全部都是由原作者做的,所以责任也在原作者身上】这种形式,制作过程确实挺辛苦的,不过最后销售成绩和收视率都很不错。
我的《迷途猫》的动画化可以说很幸运,而且漫画化也非常幸运地由矢吹健太郎(《周刊少年JUMP》人气连载漫画作者)进行绘制。不过,毕竟这也只是少数情况,我由于有动画脚本设计的经验,动画化过程由自己来掌握才这样顺利。
最后想对已有作品动画化的作家说几句,如果打算做出新的动画化作品,就不要关注于如何与现在动画化了的作品相似,我觉得去写一些新的东西是更好的。只要想着【希望动画化】,就会写出适于动画风格的作品的(笑)。不要拘泥于考虑跨媒体制作,以自由自在的想法来打开创作的突破口,我们作为作家应该有更多的冒险精神。
转自腾讯动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