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男
宅男是2000年代台灣網際網路文化興盛後產生的一個特定用語,相似的有宅女等用語。此語源可能來自於「御宅族」,但已被社會各界廣闊濫用。
混亂的定義
一般相信,「宅男」最初的定義即從御宅族的連用法而來。御宅族的定義為單指熱衷於次文化的人,但現在被誤用為熱衷動畫、漫畫或電腦遊戲(軟宅男)及電腦硬體、電腦進階技巧(硬宅男)的人。「宅男」的原意就是男性御宅族,女性則稱「宅女」。但是隨著人們使用,「宅」這個字的定義,已經被人直接聯想到中文字「宅 = 家」的用法,因此現在大部份的人使用宅男或宅女這個字眼,一般而言是指不善與人相處,或是整天待在家生活圈只有自己,使用上大多還是為貶意。
在使用方面,「自嘲」以及「用在他人」的定義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是在自稱,「我是一個宅男」或是「我真是宅」的時候,代表的意義通常是「我足不出戶」或是「我看電視玩電腦一整天」等。但是如果是用在他人身上,如「醒醒吧!宅男。」「你這個阿宅」等的時候,其意義就是只會幻想、嘴砲或是在家裡不出門與他人交際、不註重個人衛生等負面意義。也就是說,在一般人的心裡,宅男這個字可能更貼近於家裡蹲(也就是隱蔽青年)。但是仍然有不少人認為「宅男 = 御宅族」所以對這些使用方式錯誤的人進行反駁,反而更加深了對宅男這個字的誤解。而一般人對御宅族亦往往存有偏見和誤解。
從一個角度來看,「宅男」一詞是由媒體誤導,大眾又缺乏觀念所導致的積非成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可以說「宅男」是因應台灣文化的不同,而從「御宅族」轉變而來的衍生詞。至少以現行情況來看,在談話時使用宅男一詞會比使用御宅族更容易達成共識。除一般大眾之外,在ACG界活動的網友普遍堅持「御宅族」的原意,以期保留此詞出自於日本的正統性。
在台灣宅男(女)一詞的流行
在台灣的宅男一詞與日本所認知的御宅族已經有所差異。而追溯台灣宅男一詞的流行在於2005年8月時開始,台灣批踢踢實業坊的版面(如Hate、JapanDrama)流行看《電車男》的日本短劇,由於內容是一個不修邊幅的日本御宅族與高挑美女邂逅的故事,屆時台灣批踢踢網友開始喜歡在Hate板上戲稱,自己在家裡不出門很宅,或是那些整天上網的人根本是宅男,從這段時間開始便是「宅男」一詞開始在台灣大肆流行。
開始一段時間曾有人批評台灣人認知的宅男與日本的御宅族有差異,引發不少網路筆戰。但到最後台灣的「御宅族」、「宅男」一詞已經和日本有所差異了,而由於台灣網路多數暴力現象,只要是那些在家裡常不出門、愛打線上遊戲、或是沒女朋友、穿著不修邊幅、講話遲鈍,不需要從御宅族原意去衍生,就會被自動歸類為宅男。
而於2007年開始,宅男不只出現在次文化的網路世界,許多媒體新聞也開始使用宅男一詞,例如2007年7月7日的新聞 就是寫道「23歲宅男上網到中風」,其實仔細看新聞內容,不過是一名研究生必須經常使用電腦,導致病變而已。
刻板印象
在台灣對於宅男、宅女的刻版印象
頭髮散亂或是很油亮
衣著簡單、不修邊幅
喜好玩電玩及觀賞動漫 (有時候特指十八禁或是萌系,女性則是BL作品)
講話與人不著邊際或不註重人際關係
有收集動漫商品的嗜好
有聆聽動漫相關音樂的偏好
整天窩在家內不出門
常用網路環境代替現實中的交友行為
在台灣,御宅族和原指的熱衷於次文化意思相差很遠,有人認為和大傳媒體刻意炒作話題、新聞有關。而這些說法皆沒有相關的証明,因此被視為歧視。
現象
目前在台灣,御宅族一詞是歧視性用語,而ACG界普遍堅持御宅族的原意。
在批踢踢的個人版專站批兔有人開設醒宅版,在短短時間衝上熱門網站。
中天綜合台全民大悶鍋在2007年7月19日節目中以「大學錄取率高,畢業失業率也高,一堆宅男懶斃了,我們下一代該怎麼辦」作為主題,主持人並說出「腐女就是指腐敗的女人,沒有前途的啊」和「宅男已經連線起來拉,快去找工作好不好」等錯誤性的報導醜化御宅族與腐女。
綜藝節目跟活動推出改造宅男之類的活動,部分網友認為這類節目之目的只是要一個符合他們形象的標誌來突顯他們的價值,例如把宅男變型男來反襯宅男的不堪等,多持負面觀點。但這類節目通常並非真正瞭解宅男或御宅族。
吳宗憲主持的《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節目,把御宅族當作不正常的族群看待,節目上數度有套話、侮辱的行為,引發部分網友不滿。
新聞上曾以「女生怨:交大男『很宅』」為標題,對交大學生有諸多不必要的話題製造,造成許多網友不滿。
I'm vlog網路視頻徵稿比賽在首頁廣告欄曾引發出「醒醒吧~阿宅。」歧視性用語,更出現動漫迷在要求尊重前,有先做到自重嗎?赤裸裸表明岐視的開放辯論議題。
部分人認為,這些就顯示出了現代人對於御宅族(宅男)與其他較與其他人不同的族群的歧視與批判,不但污辱了其他人的喜好,也顯現出現代人對於其他族群的包容性不足。
以上資料取自 維基百科~ |